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动力电池安全性逐渐成为行业与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此前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0)中规定,热失控情况下要求“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并提供报警信号”,这一标准已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安全需求和严苛的市场环境。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车辆在电池热失控后至少2小时内必须保证不发生起火或爆炸,同时所有监测点温度不得超过60℃,底部撞击测试也被纳入强制性要求。新规的出台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同时也将企业从“概率游戏”拉回到主动防护的轨道上。

全新测试要求与严格标准
- 计划编号:20231690-Q-339
- 标准名称: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 标准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单体、电池包或系统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
- 代替标准:GB 38031-2020
- 建议实施日期:自2026年7月1日起实施;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标准实施之日起开始执行;对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标准实施之日起第13个月开始执行。
GB38031-2025标准较之前版有了明显升级。不仅将热失控观察期延长至2小时,而且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根据标准,电池包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后,不得出现泄漏、起火或爆炸现象,这一测试适用于乘用车全部电池系统。此外,针对日益普及的超快充技术,新标准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快充循环(SOC保持在20%~80%区间)后,依然能够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确保长时间使用后的安全性。严格的测试手段无疑将促使各大车企全面升级电池包设计,强化安全防护措施。
对行业的深远影响
新规的颁布将对电动汽车电池及其相关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首先,针对电池安全性的要求提升,将迫使车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特别是强化底部防撞设计和热管理系统。从技术角度看,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均已提前展开技术储备和产品改进,确保在新规实施时能够满足甚至超越标准要求。而对于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二线电池企业来说,新规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升级压力,部分企业若无法及时跟进,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其次,从消费者角度,新标准的实施意味着用车安全将大幅提升。消费者再也不必担心因电池热失控而引发起火或爆炸事故,真正做到用制度捍卫安全。与此同时,随着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提升,保险公司的赔付比例和金额也有望下降,这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保费的下降,降低消费者的总体用车成本。
技术升级与材料应用的双重驱动
在新规的推动下,车企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动力电池包的结构设计。为满足更高的安全性要求,除了在结构上增加保护措施之外,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显重要。早几年奥飞新材技术团队已经为某头部分车企已经开始尝试在电池包中引入气凝胶电池隔热片技术,利用专门设计的气凝胶毡和气凝胶涂料相结合,组成新的隔热材料来分散和吸收电池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主要还是气凝胶作为一种具有超低热导率、高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的新型无机材料,正逐步走进动力电池的安全防护领域。
利用气凝胶涂料对电池包进行表面处理,不仅可以在发生热失控时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还能有效阻止火势蔓延;而采用气凝胶电池隔热片的方案,则进一步增强了电池包内部不同单体间的热隔离效果。此前,奥飞新材就曾为某新能源势力提供过基于电池隔热片与气凝胶涂料相结合的电池隔热防火解决方案,该方案利用气凝胶超低导热系数的优势,降低了热量在电池包内的积聚风险,切实提高了整体安全性。
行业影响与市场前景
新规实施后,车企尤其是动力电池供应商将面临从设计到材料选型的一次全方位技术升级。头部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和产品改进,而技术实力较弱的二线企业则很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新标准将带来更高的车辆安全性,降低因电池热失控导致的火灾或爆炸隐患,同时,安全性的提升也有望使保险赔付比例降低,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保费下降,整体用车成本进一步降低。
监管部门通过推出GB38031-2025标准,正以实际行动对不良车企进行整顿,确保整个产业链将安全性能置于首位。只有在技术、材料和设计上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才能摆脱“概率游戏”的命运,真正实现从实验室数据到实际运营安全的无缝转化。与此同时,像气凝胶、气凝胶涂料以及电池隔热片等新型隔热防火技术,将在这一升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总结
工信部新规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明确为强制性指标,不仅延长了热失控观察期至2小时,还对电池包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后的安全性提出严苛要求。新标准的实施将倒逼车企从整体电池包结构设计到材料选型进行彻底升级,促使包括气凝胶及其系列产品(如气凝胶涂料、电池隔热片、气凝胶电池隔热片)在内的技术革新在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消费者与保险行业来说,这无疑意味着更高的安全保障和更低的运营风险,而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新规则是推动向高标准、全安全运营迈进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