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登山杖丈量科研的险峰
当计划表舒展成等待的涟漪
他在科研路上踏实笃行
在生活岸边静坐观流
他,就是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青年班导师宋淼
科研中的“可控平衡术”
宋淼老师的求学履历清晰而坚定。本科三年级,当许多同学还在犹豫时,他已规划好科研道路。2009年春天,他放弃本校保研资格,选择报考竞争更激烈的中南大学。“就像做科研,决定好了就不要犹豫,只管向着目标做下去。”他这样解释。这份果敢帮助他脱颖而出。
在实验室,宋淼老师十分注重平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认为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他常对学生强调,深入理解材料的微观机制是技术创新的根基。那些在原子尺度上观测到的现象,是他科研工作的基础。
同时,他也保持着对产业需求的敏锐。“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桥梁,”他说,“一个微观新现象可能解决宏观大难题;实际问题又能为基础研究指明新方向。”他的课题组每周组会既讨论实验现象,也规划技术转化路径。他要求学生既能钻研基础,又关注现实需求。“科研就像登山,”他说,“基础研究是登山杖,应用目标是山顶的旗帜。两者缺一不可。
压力大时,湘江西岸的浅滩是他的精神港湾。“钓鱼教会我等待的艺术,”宋淼老师说。他将这种理念带入科研:强调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也鼓励学生以开放心态面对意外结果。
“好的研究人员要像钓鱼人一样,既要有明确目标,也要对意外现象保持开放心态。”
拆解迷茫的“拆弹专家”
“学生对科研的畏惧,本质源于未知,”宋淼老师道,“就像小孩子怕黑,不是因为黑暗本身可怕,而是因为不知道黑暗里藏着什么。”
为此,他设计出渐进式培养“三部曲”:实景破壁→竞赛铸信→课题锚向。当本科新生第一次在透射电镜下看到金属原子清晰的位错形貌,课本知识瞬间化作触手可及的真实世界。2022级本科生曾同学回忆:“宋老师让我们看到,科研是触手可及、可以亲身参与的真实世界。”
他的J型人格在指导学生竞赛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为“羽盾新材”团队准备的指导手册厚如典籍——往届项目技术分析、答辩语速控制、预设问题库……最终团队斩获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份荣誉背后,是他对每个环节的极致把控。
他更是“量体裁衣”的科研裁缝——“宋老师总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向,”研究生时誉航说。宋淼老师办公室墙上贴着用不同颜色磁贴标注的科研进度表,为每个学生预留成长空间。
平衡教学、科研、家庭是个不小的挑战。宋老师便将工作日划分成时间模块,用不同颜色标注事项,但总会保留弹性时间。“就像晶体结构中引入位错释放应力,时间表也需要留余地应对问题。”他这样解释他的时间哲学。
讲台上的“实验艺术家”
对宋淼老师而言,讲台是连接教育与科研的纽带。教学与科研相互滋养——课堂想法能启发研究课题,科研突破又能变成课堂实例。
每学期开课前,他会在脑海绘制精细的“知识网络图”,将基础概念、前沿进展和问题编织成网,并不断更新。“上周刚发表的论文,这周就可能会出现在我的课件里,”他说,“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是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上,他像做实验一样讲知识。比如讲材料相变理论,不会直接给结论,而是从概念和方程开始,用关键问题引导,引出课题组正在攻关的难题。这种方法训练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看见知识的生长过程。”他还常把未完成的实验数据带进课堂,邀请学生共同分析异常现象、讨论机理。
学术论文批改是思维与耐心的考验,宋淼老师不仅能精准找出关键问题,还常在论文边缘写下带温度的批注。这种指导方式源于他的导师培养。“当年我的导师从不直接告诉我答案,”他回忆,“而是用问题引导我独立思考。”现在,他在组会上扮演“提问大师”角色,抛出精准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优秀的科研后备军比任何仪器都珍贵。”在他看来,前沿研究与人才培养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不是在填充容器,而是在点燃火种,”他说,“而最好的引火物,莫过于教师自身对科研的热忱。”
实验室的灯光通明至深夜
湘江的波光温柔荡漾
他说:目标既定,只管攀登
也说:有些事,像钓鱼——急不来
在严谨与包容的平衡点上
宋淼老师点燃了无数年轻心灵的火种
让探索的星火,渐成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