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凝胶与水凝胶如何“应对湿气”

行业新闻

湿气,从来不是一种“中性”的存在。对于多孔材料而言,它是一种介于水蒸气与液态水之间的“隐藏状态”,一旦进入材料内部孔隙结构,就可能引发传热性能下降、结构崩塌、功能失效等连锁反应。气凝胶和水凝胶作为两种代表性的多孔凝胶体系,对湿气的响应行为截然不同,但也都面临“冷凝”这一传热传质共同挑战。

wxsync 2025 04 7b078de7be3f10aa2110c1f0084494b9

wxsync 2025 04 d8f2b4362d1a6415eab449c15b8f510e

本篇将聚焦湿气入侵、多孔冷凝现象与两种材料的结构应对机制,深入解析湿气如何改变凝胶世界中的热与质迁移路径。

一、湿气是怎样进入多孔材料的?

空气中的水汽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但当湿度升高、温度降低、材料孔径狭窄时,水分子可能:

在孔壁吸附,形成单层或多层水膜;

在纳米孔中发生毛细冷凝;

与表面官能团形成氢键束缚水;

逐步积聚成液态水桥,连接孔壁与骨架。

这一过程不仅是传质行为,更影响了热传递机制,是典型的热-质-结构耦合现象。

二、气凝胶遇湿:从“绝热体”变成“热导桥”

气凝胶之所以具备极低热导率,是因为其孔隙中主要充满气体,且孔径极小(一般在几十纳米),限制了气体导热与对流。

然而,当湿气进入气凝胶内部,尤其在潮湿高温环境下发生冷凝,会引发以下变化:

1. 气体被液态水替代,水的热导率远高于空气,使得气孔变成“热桥”;

2. 毛细水桥形成连续热通道,原本被打断的热传路径重新连接;

3. 红外散射特性被破坏,湿润的表面降低了红外反射,辐射隔热性能下降;

4. 多次冷凝—蒸发循环可能导致气凝胶骨架疲劳、孔隙结构崩塌。

湿气在气凝胶中不但提高了热导率,还可能导致其长期稳定性受损,成为限制其在湿热环境中应用的关键因素。

三、水凝胶遇湿:是强化,还是溢出?

与气凝胶不同,水凝胶天生“亲水”,内部充满大量水分,是一种处于近饱和含水状态的材料。

当外部湿度升高,空气中的水汽渗入水凝胶中,常见反应有:

吸附增强:自由水分子进一步进入凝胶孔道,使凝胶轻微膨胀;

体积增大:网络扩张引起体积变化,可能用于触发响应;

水分迁移阻滞:外界湿气抑制内部水分蒸发,延缓降温或缓释行为;

表面冷凝:在低温条件下,湿气在凝胶表面凝结,改变热流边界条件。

水凝胶本身是“热质传输活跃”的材料,但一旦表面形成水膜或冷凝水,可能反而阻碍其原本良好的蒸发冷却机制,降低热管理性能。

四、冷凝控制策略:两类材料如何“应对湿气”

气凝胶为抵御湿气入侵,通常采取以下策略:

疏水改性:通过表面硅烷、氟化处理降低亲水性;

微结构调节:优化孔径分布,减小毛细冷凝发生概率;

复合防水膜层:外部包覆致密涂层,隔离水汽渗入;

空腔封装:用于电池或航天等系统中,常通过密封方式避免与湿气直接接触。

而水凝胶更多采取动态调控与自我调节方式:

表面构型设计:仿叶片、鱼鳞结构引导水滴脱附;

水汽通量调控:利用可控蒸发或亲疏水梯度调节水分进出速率;

智能响应材料:引入温敏、湿敏网络,实现“自关断”或“自开启”传质通道;

结构增强防溢出:在防止吸湿膨胀导致液体渗出的同时,保留凝胶的柔性与导热性。

五、多孔冷凝是挑战,也是设计机遇

湿气冷凝曾被视为多孔材料性能的“劫难”,但越来越多的新研究正将其转化为主动调控手段。

例如:

在气凝胶中引入限湿微孔+相变材料,利用水汽冷凝潜热做被动降温;

在水凝胶中构建可控冷凝界面,实现自动收水与释热机制;

发展气-水双重路径协同调控结构,融合导热、控湿、气体扩散于一体。

湿气不再只是入侵者,也可以被“驯服”为功能触发器。

发表评论

Business Cooperation

商务合作

销售伙伴

产品及方案开发伙伴

服务伙伴

作为一家领先的气凝胶技术公司,我们致力于在运输、基础设施(建筑)、环境和消费品行业不断推动客户业务的发展。

公司地址

湖南省浏阳市开元大道尚东产业小镇北16栋102

固定电话:0731-83976616

手机(微信):18373110001

邮件:info@alfy.cn

“创新驱动,科技领航,奥飞新材用前沿技术为您赋能。想深入了解?欢迎致电或上门咨询,一起探索科技新可能。”

现在联系我们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请问您期望我们怎么联系您?

公司愿景

成为中国气凝胶民用行业最大制造商。

联系我们:18373110001

更多问题?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