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听说过“气凝胶”,可能听过它的名号——“世界上最好的绝热材料”、“可以挡住喷枪的超轻固体”、“连火焰都传不进去的隔热层”。这些听起来像黑科技的性能,其实都来自一个看似普通但极其精妙的物理过程:热量在微纳米多孔网络中被阻碍、反射、折返,寸步难行。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深入气凝胶内部,看一看热量是如何在这张“透明泡沫迷宫”中被彻底限制的。
一、气凝胶是怎么构造的?
气凝胶是一种超高孔隙率的固体材料,通常含有90%以上的孔隙,结构由纳米尺度的骨架和孔道组成。它的典型特征包括:
超低密度(轻如羽毛)
极高比表面积(几百至上千 m²/g)
极低热导率(可低至 0.013 W/m·K,比空气还低)
虽然看起来像固体,它实际上更像是一团“凝固的气体”,其中热的传播途径被严重打断。
二、热量在材料中是怎么传递的?
在任何材料中,热传导主要有三个机制:
1. 固体导热(声子传递)
2. 气体导热(气体分子扩散)
3. 热辐射(红外波长能量释放)
气凝胶的绝热效果,就是从这三条路径“全线封堵”:
三、热量的三条路被气凝胶怎么“封死”的?
1. 声子在纳米骨架中频繁被散射
气凝胶的固体部分是由无序交联的纳米颗粒组成,像极细的“蛛网”。这些颗粒之间接触少、连接弱,导致:
声波/热振动(声子)在骨架中难以顺畅传播
热路径不连续、热阻高
导热效果远低于普通固体材料
这相当于你在迷宫里奔跑,每走几步就碰到一堵墙。
2. 孔径比气体分子自由程还小,气体也动不了
气凝胶中常见的孔径在2–100 nm,而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自由运动的距离)约为70 nm。当孔径 < 自由程,就会出现:
Knudsen效应:气体分子主要与墙壁碰撞而非彼此碰撞,热量难以扩散。
这导致气体热导率也下降——空气不再是热的传递者,而成了“被困的冤种”。
3. 红外辐射在纳米结构中被散射/吸收
高温时,热辐射成为重要的传热机制。但在气凝胶中,骨架结构与红外波长接近,导致:
大量红外线在骨架上发生散射和干涉
一部分红外能量被材料吸收或偏转,无法直线传递
尤其是加入红外吸收填料(如炭黑、氧化钛)后,可进一步削弱热辐射贡献。
四、和空气比,为什么它还更“绝热”?
空气已经是我们常见的低热导介质(约 0.026 W/m·K),那气凝胶为何能比空气还绝热?
因为空气的导热性虽然差,但它仍然是连续流体,气分子之间可以轻松传热。而气凝胶则是:
气体不流动(封闭孔)
气体不能有效扩散(Knudsen抑制)
固体部分断断续续、热桥极少
整体几乎不参与热流交换
它就像是给空气装了一个纳米级迷宫,把本就迟钝的热传导彻底“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