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凝胶是一种奇特的材料:摸起来是湿的,拉起来是软的,外形像固体,成分却几乎是水。它被广泛用于医用贴片、软体机器人、柔性电子、生物传感器等场景中。但它还有一项经常被低估的性能——热导率。


在这些应用中,热怎么在水凝胶中传递?是像水那样扩散,还是像固体那样导热?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水凝胶中热量的那条“不好走的路”。
一、水凝胶是“含水的固体”,也是“限制流动的液体”
水凝胶由三部分构成:
- 1. 聚合物网络(通常为亲水高分子);
- 2. 大量水分子(可达90%以上);
- 3. 交联结构(保持稳定形状)。
其中的水以两种形式存在:
- 束缚水:被聚合物链牢牢抓住,不能自由移动;
- 自由水:像液体一样存在于孔隙中,能缓慢流动和蒸发。
这种“水+网”的结构决定了水凝胶的热量传播过程——既有流体的热扩散,又被固体网络结构所阻碍。
二、水凝胶的热传导:三股力量在拉扯
1. 水的热扩散
纯水的热导率约为 0.6 W/m·K,而水凝胶中大量的自由水会提供基础的热传输通道。水分子间的振动和扩散,是其主要热载体。
2. 聚合物链的限制效应
聚合物链本身导热性较差,通常为 0.1~0.2 W/m·K,且会阻碍水分子的自由运动,打断连续热路径。
3. 界面热阻
水分子与聚合物界面之间存在声子不匹配,就像热量被堵在关口难以穿过,这被称为界面热阻(thermal boundary resistance)。
这三者共同作用,使得水凝胶的实际热导率通常在 0.2~0.5 W/m·K,介于水与聚合物之间。
三、热量“被卡住”的三种场景
1. 高含水凝胶:水主导热传导,但界面阻力增大
> 如用于冷敷贴片、导热皮肤贴中,水含量高,但导热效果有限,热量常被困在局部。
2. 高交联密度凝胶:结构稳定,导热更慢
> 高密度网络虽然机械性能强,但热扩散路径变窄,整体导热性能变差。
3. 异质结构凝胶:局部导热性可控
> 如层状水凝胶、复合水凝胶(加入石墨烯、碳纳米管),可实现定向导热或热点转移能力。
四、怎么让热“走得更快”?
科研人员正在尝试多种方式提升水凝胶的热导率:
- 加入高导热纳米填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氮化硼;
- 构建连续热通路:通过3D打印或原位聚合构建纳米网络;
- 调控含水结构:增加有序水通道,引导热量定向流动;
界面调和:使用接枝或界面功能基团减小声子反射,提高聚合物与水之间的热流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