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种材料,遇热会膨胀、收缩,甚至“挤出”内部水分;当温度下降时,又会迅速吸水恢复。它看似安静地躺在你手上,却对外界环境变化极其敏感。这就是温敏型水凝胶(thermo-responsive hydrogel)。
这种“能感温、会动弹”的湿材料,在药物释放、仿生驱动器、环境控制、组织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机制,正是温度驱动的传质调控。
一、水凝胶的“热情”来自哪儿?
大多数温敏性水凝胶是基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类高分子。这类聚合物具有一个特别的温度点:
- 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约32°C。
- 当温度低于 LCST时:
- 高分子链亲水性强;
- 水分子容易进入网络中;
凝胶吸水膨胀,呈现“柔软湿润”状态。
当温度高于 LCST时:
- 聚合物链疏水性增强;
- 水分子被排斥出去;
- 凝胶塌陷收缩,排出内部液体。
这个可逆相变过程,就是水凝胶中温度驱动的水分传质过程的核心。
二、水是怎么“被赶出去”的?
水凝胶中水的迁移,并不是瞬间发生的,它包含两个阶段:
- 聚合物链构型改变:温度升高 → 疏水基团聚集 → 网络塌陷;
- 水分从内部向外扩散:网络孔隙减小 → 水分被“挤压”到表面 → 表面蒸发或排出。
这个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扩散,更受到凝胶本身力学性质、网络密度、水合能量的影响。
三、几种典型的温度驱动传质场景
1. 可控药物释放
在某一温度下,水凝胶网络收缩,把药物“推出”网络之外,实现控温释放。
如:发烧时释放退烧药,正常体温下无释放;
应用于癌症肿瘤部位的局部高温触发化疗释放。
2. 生物信号响应
模拟人体局部发热的温度波动,调控水凝胶中载体分子、离子或酶的扩散行为。
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对发热/炎症响应;
制造热敏感组织支架材料。
3. 环境调湿膜/驱动器件
水凝胶在温度升高时排水 → 收缩变形;降温时吸水 → 膨胀复原。这个体积变化可用于:
光热驱动仿生肌肉;
水汽调节阀门;
自动化毛细供水系统。
四、传质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 温度变化速率
- 快速升温可能导致“表面硬化、内部水滞留”,限制传质均匀性。
- 网络交联度
- 交联越高,孔隙越小,水迁移路径越长,响应越慢,但结构更稳定。
- 水分含量与分布
- 自由水多的凝胶容易迅速排水;束缚水多则对温度响应迟缓。
- 材料尺寸与形状
- 微型水凝胶(如微球、薄膜)传质速率快; 厚块状凝胶热/质传耦合更复杂,响应较慢。
五、温度驱动传质+热导耦合:真正的“热质智能材料”
在水凝胶系统中,温度不仅驱动水分迁移,还改变热导率本身。例如:
- 膨胀时 → 水多 → 热导率高;
- 收缩时 → 水少 → 热导率低。
这种热-质互调效应使水凝胶成为开发下一代热开关、智能隔热材料、温控传输系统的关键基础。